首页娱乐资讯十年前这部片,改变中国电影

十年前这部片,改变中国电影

十年前的今天,一件大事正在发生。《大圣归来》上映了,映得如火如荼。

这部动画电影,改变了国产动画的命运。


西游记之大圣归来

还记得它出现之前的国产动画市场么?市场格局大体上由两大阵营主导:一方是面向低龄儿童、制作成本相对有限的系列作品,如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和《熊出没》;另一方则是来自好莱坞与日本、制作精良且广受欢迎的进口动画。

在当时的主流认知中,无论是产业端还是观众端,国产动画(「国动」)几乎被等同于「子供向」(儿童专属),被认为缺乏创作全年龄段、高质量叙事的能力。

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改变了这一切,所以它不仅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场文化事件。接近10亿的票房还是其次,更主要是它在精神层面打破了国人对于「国动」可能性的认知天花板。


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

这部影片最重大的创意突破,在于重塑了孙悟空这个角色。

它呈现的并非是中国古典名著中那个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,而是一个法力尽失、愤世嫉俗、充满中年危机感的「前英雄」。

这种「后英雄主义」的角色设定,让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人物变得充满人性弱点、易于亲近,这样就和自身生活压力巨大的现代成年观众,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连接。


影片的情感内核,是落魄大圣与天真执着的江流儿之间的「拟父子」关系。在这段关系中,孩子的纯粹信仰救赎了堕落的英雄。江流儿成为了大圣英雄理想的守护者,从精神层面看,这个孩子反而扮演了英雄「父亲」的角色。

这种情感锚点的翻转式设计,超越了简单的动作冒险情节,为影片注入了强大的情感力量,也是影片引爆观众激情的隐秘原因之一。


在美学层面,《大圣归来》将中国传统美学元素与好莱坞大片的凌厉节奏、动态镜头语言进行了有效融合。这种综合性的视觉语言,极具说服力地证明了「中国故事」完全可以用世界级的视听技术来讲述。动画语言,并无国界之分。


另外,《大圣归来》的成功,与它极为励志的「元叙事」也分不开。

我是指它的幕后创作故事——由导演田晓鹏带领的小团队,在资金匮乏、前景不明的困境中,耗时八年孤军奋战,为梦想坚持不懈——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与影片内在英雄「归来」主题同构的动人传说。

这个关于艺术诚信与坚韧不拔的幕后故事,成为了影片最强有力的营销武器。

由此催生了「自来水」这一网络文化现象。早期观影的观众自发成为影片最热情的传播者,大家觉得,自己不只是在看一部电影,更是在支持一项事业:复兴真诚的、有匠心的中国动画。

当然,媒体事后也有报道,片方对「自来水」也有设计和引导,对此我们不用避讳。这并不改变「自来水」真实存在和盘活了这部电影的推广。

这种现象也说明,观众对高质量、有诚意的本土内容的巨大渴求,是一股长期被压抑和忽视的市场力量。《大圣归来》并未创造这种渴求,但它成为第一部成功点燃并承载这股力量的影片。


我们今天冷静地重看这部电影,也会发现它存在的诸多缺点。比如影片的叙事视点在江流儿和大圣之间频繁切换,有主次不分之嫌,削弱了片名所强调的「大圣归来」这一核心主题。

影片还存在诸多未能解释清楚的情节,如白龙的突兀来去、部分配角的动机交代不清……


不过这些缺点,在2015年的那个时候,完全不重要。在当时,影片所承载的情感价值与文化象征意义,远远压倒了其在剧本和技术层面的不足。一个落魄英雄的归来、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、以及其创作过程的元叙事,共同创造了巨大的情感势能和舆论善意,使得观众愿意原谅其故事讲述上的瑕疵。

因此,《大圣归来》的历史重要性不在于自身艺术的完美,而在于它证明了一件事:一个面向全年龄段、具备高工业水准的国产动画电影市场,是真实存在的。它为后继者们提供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:「继承其精神、雄心与美学,但务必进一步强调叙事的完整性。」这正是四年后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所精准完成的任务。


产业层面上,它推动了资本的快速入局。

光线传媒成立「彩条屋影业」便是一个标志性节点。光线曾中途退出《大圣归来》的项目,但在目睹其上映后票房的爆炸式增长后,迅速做出反应。他们不仅在影片上映第四天便出资2000万人民币,与田晓鹏团队合资成立了「十月文化传媒」,更在三个月后正式成立了专注于动画业务的彩条屋影业。这一系列动作,标志着行业头部公司战略重心的重大转移,也体现了《大圣归来》对产业决策的直接、即时影响力。

这场变革的核心,是动画制作从「作坊模式」向「工业化流程」的艰难转型。这十年间,行业经历了人才培养、技术攻坚、以及建立能够支撑日益复杂项目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漫长过程。

从《大圣归来》那个在困境中挣扎的小团队,到2025年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能够协同138家国内顶尖动漫公司进行制作,这条路径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动画工业化的演进轨迹。


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

十年间,国产动画一个最显著的创作趋势,无疑是对中国古典神话的现代化改编,这是直接承继自《大圣归来》的创作血脉。从此,「神话宇宙」的崛起。

从《白蛇:缘起》到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《姜子牙》,再到追光动画的《新神榜》系列(《哪吒重生》《杨戬》),这一系列作品构成了市场的绝对主力。


《新神榜:杨戬》

它们的共同成功秘诀,在于将现代性的、更具个体主义色彩的主题——如反抗命运、自我发现、质疑权威——嫁接到古老的神话框架之上,从而与当代青年观众的价值观产生深刻共鸣。

这一子类型在市场上取得了压倒性的成功,数据显示,2015至2025年间,围绕西游、哪吒、白蛇等传统文化题材作品的票房总数高达252亿人民币,占十年国产动画总票房的57%。

与此同时,一些重要的非神话题材作品也开始涌现,展现了行业寻求突破的努力。

现实主义路线的《雄狮少年》,以其独特的写实美学和对当代社会议题的触及,成为一次大胆的类型突破。《长安三万里》则开创性地运用动画形式,探索中国文学与历史遗产,创造出一种独特的「诗史」动画类型,大获成功。


《雄狮少年》

同时这些都没有动摇过《熊出没》家庭娱乐霸主的地位。它通过精准服务家庭观众,持续稳定地贡献巨额票房,成为国产动画市场一个不可或缺的商业基石。


《熊出没·重启未来》

但是我们也不要神化「神话IP」的效力。

很多观众不知道,每诞生一部《哪吒》这样的爆款,背后就有大量取材于什么愚公移山、什么八仙过海的作品在市场上遭遇冷遇,票房数字不值一提。

即便是「孙悟空」这一顶级IP,在《大圣归来》之后的多部相关作品也表现平平。

因为市场奖励的并非神话IP本身,而是对神话故事的杰出执行。传统神话被过度讲述,少数几个核心神话母体(《西游记》《封神演义》)被过度开发,已经令行业再次面临「创意资源枯竭」的风险。


《西游记之大圣归来》

顺便说几句「魔童哪吒」,它和《大圣》的核心都是关于「反叛」,但内涵有所不同。

大圣的反叛,是一个陨落英雄寻求重拾昔日荣光与身份的斗争,他的旅程是一次「再发现」。而哪吒的反叛,则是一个天生异类对抗世俗偏见与天命注定的抗争,他的旅程是一次「再创造」。

他那句「我命由我不由天」的呐喊,比大圣更为复杂的、充满中年疲惫感的挣扎,来得更直接、更具力量,也更能引发普世性的情感共鸣。

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
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系统性地修复了《大圣归来》的叙事短板。与《大圣归来》被诟病的松散情节和模糊动机不同,《哪吒》的剧本打磨了近两年时间,最终呈现出一个情节紧凑、人物动机清晰、情感铺垫饱满的完整故事。它继承了《大圣归来》的情感爆发力潜能,并为其配置了一个相对圆熟的叙事结构。

在工业层面,如果说《大圣归来》是一个独狼式英雄主义的胜利,那么《哪吒》的诞生则标志着中国动画工业体系的初步成熟。它从项目初期就获得了像彩条屋这样有远见的制片公司的支持,拥有更充足的资源,从而在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达到了更高的精细度和稳定性。


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

另外一个让动画迷无比牵绊的问题。

《大圣归来》大获成功后,市场和观众都对《大圣归来2》翘首以盼。然而,田晓鹏导演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搁置这部商业上几乎稳赚不赔的续集。可能这个决定是源于他对创作重复的恐惧,以及初次成功后带来的巨大、甚至令人瘫痪的压力。

他感到需要「断腕」,与过去的经验告别,才能继续前行。

耗时七年打磨的《深海》,在各个层面都构成了对《大圣归来》的反叛。它不再是英雄史诗,而是一部聚焦于现代少女抑郁情绪的私密心理剧。它抛弃了家喻户晓的国民IP,转而讲述一个完全原创的、极度个人化的故事。这是一个「反英雄」的故事,关注的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。


《深海》

这部电影的核心艺术追求,是独创一种名为「粒子水墨」的视觉风格。这场长达七年的技术与美学实验,是田晓鹏对他自《大圣归来》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的回应:「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方式的表演和三维动画风格?」

他试图将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写意、主观的表达方式,与三维动画的沉浸感和写实能力进行前所未有的融合。

田晓鹏成熟而略带悲观的创作哲学,也与《大圣归来》的昂扬气质形成鲜明对比。他明确表示「鸡汤骗不了成年人」,拒绝提供廉价、光明的希望。他认为,真正的力量并非假装黑暗不存在,而是来自于承认并直面生活中的困境,并从中寻找坚持下去的微光。这构成了《深海》的哲学内核,也是对取悦大众的简单叙事的直接拒绝。


《深海》

至此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《大圣归来》的遗产分裂出的两条路径。

路径A是产业之路,由彩条屋和《哪吒》为代表,其核心问题是:我们如何将中国动画打造成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?

路径B是作者之路,由田晓鹏和《深海》为代表,其核心问题是:中国动画能为世界动画这门艺术,贡献怎样独特的美学与哲学?

这两条路径并非相互排斥,而是一个健康创意生态中必要的辩证统一。产业之路提供了商业基础和人才管线,为更大胆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可能性。而作者之路则负责拓展艺术的边界,为产业注入新的思想和美学,防止其陷入创造性的停滞。


《深海》

田晓鹏的个人奥德赛,并非商业上的失算,而是一次至关重要的长线贡献。他通过选择那条更少人走的路,在主动地为「国动」培育灵魂。

也许「大圣归来」不需要续集了,这会一直提醒所有人,我们还在路上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《大白鲨》是一堂电影大师课
下一篇
影版《长安的荔枝》,五星都不够表达它的好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