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娱乐资讯10 部一眼就能看穿结局的悬疑片,简直毫无悬念

10 部一眼就能看穿结局的悬疑片,简直毫无悬念

悬疑片从电影诞生之初就是银幕常客,灵感大多源自经典侦探小说与舞台剧。这类影片融合悬念、阴谋与精巧剧情,如今已衍生出心理惊悚、犯罪剧情、“谁是凶手” 等多个分支。若是拍得好,能让观众全程揪着心,盼着下一个反转、转折或真相揭晓,跟着主角一起梳理线索,总想抢先破解谜题。

但并非所有悬疑片都这么烧脑。下面这 10 部片子,所谓的 “悬疑” 根本不是让人费脑的迷宫,反倒像霓虹灯牌一样,直接把凶手指给你看。虽说这些片在 “巧妙度” 上拿不到高分,却未必是烂片 —— 不少作品靠氛围、角色互动和紧张的节奏扳回一局。

以下 10 部电影,所谓的反转直白到尴尬,烟雾弹也根本骗不了人。

本文含剧透,慎入

《南希・德鲁》(2007)


艾玛・罗伯茨饰演片名中的少女侦探,这部悬疑喜剧松散改编自同名悬疑小说系列。故事里,南希跟着父亲卡森去洛杉矶,父亲要在当地长期出差。偶然间,南希发现了一桩悬案的线索 —— 一位电影明星遭谋杀,她很快意识到,这座光鲜亮丽的大城市背后,藏着贪婪、腐败与谎言的暗流。

《南希・德鲁》本就没打算搞创新

要知道,《南希・德鲁》本来就没打算颠覆类型,也没想让观众费脑子 —— 它就是部给青少年看的轻松小片子。悬疑部分直白到离谱,线索明显得很,老悬疑粉一眼就能猜到结局。但这也没什么不好:影片更看重魅力与亲和力,而非复杂反转。尽管满是老套的悬疑片套路,烟雾弹也编得生硬,却依旧有趣,只是剧情全在预料之中。

《电锯惊魂 9:漩涡》(2021)


初代《电锯惊魂》意外爆火后,这个系列开始每年推出续集,口碑好坏参半。每一部都比前作更血腥,主线剧情也越来越绕。到了第七部,系列明显有点江郎才尽。沉寂七年后,《电锯惊魂 8:竖锯》让系列 “复活”,票房不错,却没给系列带来任何新意,制片厂似乎又陷入了灵感枯竭的困境。

少了个死亡场景,直接露馅

《电锯惊魂 9:漩涡》更像衍生片,而非重启或续集。片方大胆尝试,把它拍成了悬疑警匪片,而非以往那种虐杀恐怖片。可惜剧情混乱,给出的线索根本没法推理,可偏偏结局又好猜得很。最大的破绽莫过于:警探申克的 “死亡场景” 压根没拍出来 —— 这一点太显眼了,毕竟这个系列向来以血腥直白的杀戮场面为卖点。细心的观众一看就懂:他根本不是受害者,而是新 “竖锯游戏” 的真凶,这点藏都藏不住。

《秘窗》(2004)


约翰尼・德普饰演的莫特是个失意作家,离婚后搬到偏僻的乡间小屋疗伤。某天,一个神秘陌生人找上门,指控他抄袭。随着两人矛盾升级,莫特逐渐精神失常,现实与疯狂的界限也变得模糊,事情开始往糟里走。

《秘窗》的伏笔太直白,生怕观众看不懂

真相是,那个神秘陌生人其实是作家幻想出来的。影片走的是 “主角心理是剧情核心” 的常见套路,这个 “反转” 一点都不意外。从一开始,莫特就被塑造成心理状态复杂的失意作家,行为古怪又多疑,种种迹象都暗示他问题不简单,观众很容易就会怀疑他的叙述不可信。再加上一堆毫不含蓄的伏笔,“人格分裂” 这个套路也早就烂大街了,《秘窗》这个结局揭晓时,只会让人觉得 “就这?”。

《神秘村》(2004)


世纪之交时,M・奈特・沙马兰正是影评界的香饽饽,接连拍出《第六感》《不死劫》《天兆》等佳作。可《神秘村》上映后,他的口碑开始下滑 —— 有人盛赞,有人痛批,烂番茄评分仅 44%。之后他更是接连拍出《灭顶之灾》《最后的风之子》《重返地球》等票房惨案。

沙马兰 “反转大师” 的名声,反倒坑了自己

《神秘村》讲的是 19 世纪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庄,村民们都害怕森林里传说中的致命神秘生物。可真相是,根本没有什么生物 —— 都是村庄长老编的故事,目的是让村民远离外面的现代世界。这个反转本身就没什么冲击力,再加上沙马兰 “爱搞惊人反转” 的名声,观众一进影院就等着看反转,这个结局几乎是唯一合理的猜测,毫无意外可言。

《地狱医院》(2014)


尽管《地狱医院》阵容豪华 —— 本・金斯利、凯特・贝金赛尔、吉姆・斯特吉斯、迈克尔・凯恩都在列,影片本身却平平无奇。这是部氛围诡异的惊悚片,故事发生在一家精神病院:逃出来的病人劫持了全体医护人员,却假装一切正常,继续维持医院的运转。

《地狱医院》没悬念没刺激,全靠氛围撑着
设定其实挺有意思,但影片虽说打着 “悬疑片”“心理惊悚片” 的旗号,悬疑感和紧张感却很快就没了。核心 “反转” 藏都不藏,就算你没猜出来,影片拍到一半也会直接揭晓,剩下的剧情根本勾不住观众。

惊声尖叫》(1996)


《惊声尖叫》被认为是 90 年代恐怖片复兴的功臣,这部极具自我意识的元恐怖片成了经典。恐怖大师韦斯・克雷文巧妙拆解并玩转砍杀片的套路,不仅有紧张感、惊吓场面和血腥镜头,还加了一层黑色幽默。

《惊声尖叫》一点都不含蓄,线索全摆脸上

抛开血腥、 guts(内脏)和 jump scare(突然惊吓),《惊声尖叫》本质是个经典的 “谁是凶手” 故事 —— 资深恐怖片粉早就能在结局揭晓前猜透真相。鬼脸杀手能在受害者之间 “瞬移”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两个凶手合伙作案 —— 而且只要鬼脸一出现,这两个嫌疑人就会 “恰好” 消失。再加上前期铺垫的动机、一眼就能看穿的烟雾弹,还有两人可疑到不行的行为,《惊声尖叫》确实好看,但完全不用观众费脑子。

《致命 ID》(2003)


《致命 ID》讲的是 10 个陌生人:暴雨夜被困在偏僻的汽车旅馆,之后一个个被残忍杀害。设定不算新鲜(松散改编自阿加莎・克里斯蒂 1939 年的 “谁是凶手” 小说《无人生还》),影片因压抑的氛围、暗黑基调与非线性叙事获得好评,但不少观众对第三幕的反转并不买账。

《致命 ID》看似新鲜,套路却很老

可惜《致命 ID》太依赖心理惊悚片的老套路了:剧情反复强调角色的心理健康问题,明摆着告诉观众 “眼前的事不是真的”,十有八九是 “人格分裂” 或 “全是幻觉”—— 这个套路在谋杀悬疑和心理恐怖题材里早就见怪不怪了,一点都不新鲜。

《电锯惊魂》(2004)


初代《电锯惊魂》被认为是 2000 年代 “虐杀片” 潮流的开端,这部作品极具原创性,血腥直白的画面和大部分剧情都在单一场景展开的设定,既让观众震惊,又让他们眼前一亮。现在提起《电锯惊魂》,多数人都很怀念,认可它对恐怖片的影响,也觉得结局反转很精彩。但在当时,影评界对它分歧很大 —— 烂番茄评分正好 50%。

真相一直就在眼前,只是你没注意

那个 “惊人反转” 真的那么意外吗?悬疑部分真的难猜吗?理性分析一下就会发现:真相一直就在你眼皮子底下 —— literally(字面意义上)。诚然,紧张的氛围、烟雾弹,再加上屏幕上血腥到刺眼的场面,普通观众很容易忽略细节。但对恐怖片粉或业余侦探来说,那个 “尸体” 的存在感太强,镜头给了这么多时间在一个 “无关紧要” 的东西上,早就该警觉了。

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(2017)


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围绕史上最有名的大胡子侦探赫尔克里・波洛展开:他搭乘东方快车旅行时,车上发生谋杀案,他被迫卷入调查。影片改编自阿加莎・克里斯蒂的同名经典小说,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曾多次被改编成舞台剧、漫画、游戏、电视剧和电影 —— 包括肯尼思・布拉纳 2017 年执导的版本,演员阵容有汤姆・贝特曼、佩内洛普・克鲁兹、威廉・达福、朱迪・丹奇、约翰尼・德普、乔什・盖德、米歇尔・菲佛等。

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太经典,反倒成了缺点

阿加莎・克里斯蒂的这部小说 1934 年就出版了,地位太经典,几乎成了无数谋杀悬疑片的 “模板”。故事的反转和结构早就深深扎根在这个类型里,就算没读过小说的人,也常会认出它开创的套路。所以改编成电影时,剧情会显得 predictable( predictable)—— 不是因为拍得不好,而是观众潜意识里早就熟悉了这个故事的节奏,就算没看过,也会觉得 “似曾相识”。

《梦宅诡影》(2011)


丹尼尔・克雷格饰演出版商威尔・阿滕顿,蕾切尔・薇姿饰演他的妻子。《梦宅诡影》讲的是这对夫妇带着两个小女儿搬到新英格兰的一个宁静小镇。可安顿下来后,他们发现这栋房子里曾发生过谋杀案:一个女人和她的孩子遇害,幸存的丈夫成了小镇的头号嫌疑人。在邻居的帮助下,威尔逐渐拼凑出谋杀案背后可怕的真相。

预告片直接把悬念全毁了

虽说有几位影评人称赞丹尼尔・克雷格的主演表现很投入,但影评界对剩下的部分差评不断,影片票房也扑了。其实抛开这些,故事本身还是有点看头的。可惜影片铺垫线索、试图误导观众的手法太生硬,就算是普通悬疑片观众,也能一眼看穿:克雷格的 “家人” 根本不是真的。没了悬念,《梦宅》也就没什么可看的了。更糟的是,它是榜单里最过分的 —— 宣传片几乎把整个剧情、悬疑点和结局全播了,直接把丹尼尔・克雷格塑造成凶手,他在案件里的角色根本没悬念可言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,80集文献纪录片《正义之战》将首播
下一篇
内娱窒息夫妻,跟他们一比输惨了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